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中国物业管理协会
浏览:1370
日期:2020-10-13
文/丁元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本文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撰写,谈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在三湾进行部队改编时,首创“支部建在连上”。从那时起,我们党不仅确立了党指挥枪的重要原则,也奠定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克敌制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基层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党建引领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
新格局的根本保障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因此,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城市基层党建联动机制,形成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一是发挥党的信念在鼓舞人心方面的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通过政治引领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更好发挥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把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在严密的组织体系建设基础之上,推动基层党组织覆盖与党的工作同步展开,不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是基层工作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人心向背。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各类社区组织的动员和激励,激发基层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基层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做好基层工作,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社区治理和社区自治不是基层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在党的领导下把社区建设成人民生活的共同体和具有归属感、认同感的基层社会。三是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社区要成为生活共同体,首先要求全体社区成员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这些社会规范是社区成员依据法律和自身事务的特点共同参与制定、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乡规民约。通过乡规民约,在使每个社区居民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满足整个社区的需要,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应尽义务,在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中实现个人安全、自我放松、家庭温馨、邻里和睦。
基层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层层覆盖和相互关联的党建体系来进一步完善需求与民意自下而上传递、资源与力量自上而下汇集的基层体制机制。大城市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与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目标高度契合。
2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
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突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一是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努力改变过去“仅就条条抓条条、仅就块块抓块块”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把党的组织根系全面向基层延伸,做到“城市建设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力量在基层社会的覆盖和延伸。在社区,构建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三位一体”治理格局。二是发挥党组织把握方向、谋划大局、制订政策、促进改革的决定性作用。基层党组织依法领导辖区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支持和坚决保证基层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发挥职能,激发基层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发挥党组织集聚基层治理合力的功能。基层面临许多复杂矛盾的问题,诸如环境、物业服务、停车、治安、邻里关系等,涉及到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部门的关系,通常解决起来比较棘手,这就需要最大可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协调引领作用。党建引领激发社会活力,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重视协同治理,形成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基层社会和谐运行。
党领导基层自治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党的自身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一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健全基层治理平台。通过搭建社区联席会议平台,完善社区工作各项制度,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性团体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二是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充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不断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在制度安排上规范民主选举程序,确保基层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骨干队伍,动员社区党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多元力量参与治理,形成居民共治协商新格局。
不断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是落实基层体制机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发挥党组织核心地位、实现社会动员的前提。只有以党的基层组织作为领导核心,发挥模范和引领作用,才能有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凝聚共识,激发基层社会活力,在多元治理体系建设中形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局面。坚持党领导社区自治,必须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起社区居民自下而上反映问题、解决需求的体制机制。一是结合基层行政体制改革目标,理顺条块关系、赋权基层组织、减轻社区负担、发挥基层党组织活力,使得基层各类组织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分内的事情,更好地服务群众。二是推动基层党建重心下移,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密切结合起来。社会治理的重心在街道、社区,基层党建的重心也应放在街道社区。街道社区是各类资源与社会力量的聚集地,只有把各类社会主体和各种资源在街道和社区有机匹配、合理使用,才能形成以街道和社区党建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3以社区党建平台为载体不断加强
基层社区组织建设
加快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理顺社区综合党委、公共服务工作站、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四者的职能,强化社区综合党委的核心作用,强化居委会的自治作用;理顺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制订街道、社区权责清单,明确各自职能划分,规范事权下放相关措施;理顺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逐步转变社区对代管小区的物业管理职能,探索成立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协会等组织形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基层干部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社区负责人活动在社区,面对面接触居民,体察民情,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做好社区工作、创新社区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建立起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为骨干的基层队伍,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逐步实现基层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鼓励和支持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这是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基层党员和党组织是城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基层各种资源和力量综合统筹的关键。倡导党员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听取民意,参与社区服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鼓励离退休干部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对创新新时期党和基层群众的联系方式、改进作风、强化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十分重要。一是社区党组织要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按楼宇、居住区建立微信群,主动把党员联系起来,在交流中倾听民意,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二是落实党员责任制,实现责任到人,调动社区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包括秩序维护、邻里关系协调、环境清扫、宣讲咨询等,当好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的参谋和助手。
创新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要相信社区居民能够依法管理好社区事务。治理好社区必须依靠社区居民。社区建设既是自治过程,也是法治过程。自治过程,就是要给居民更大空间参与自治,处理好自身事务。法治过程,就是居民要守法,地方和基层政府要依法把本该属于居民的权利还给居民,指导居民学好法律、用好法律。社区机制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需要个人坚守对集体的责任、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构。每个人坚守社会规范,把日常的小事做好,才会逐渐把社会和国家的大事做好,这也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真谛。
分享此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