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浏览:1608
日期:2022-02-17
文/ 于军峰(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物业管理系讲师)
本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专业出现招生困难、生源减少、停招、停办等办学困境,经分析发现,除社会认可度等外部因素外,还与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等内部因素有关,课程设置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本课题组在调查、走访、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01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题组收集到了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对各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同时又对比了《全国普通高校专业介绍知识库》上公布的本科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开设的核心课程。各校之间因培养目标不一样,课程设置也不一样,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实务、物业设施设备等主干课程基本一致,但除物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周边课程却差别很大,同时各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因师设课的嫌疑。
如某学校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11门,开设有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3门非专业课程;运营方向开设了27门课程,设有物业服务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学、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行政思维训练、面试、公司治理、运筹学等7门专业关联性极弱的课程,显见该物业管理专业有会计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
(二)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有关物业管理的法律、政策更新出台非常频繁,新科技、新技术、新理念在物业服务中大量应用,这需要及时的更新课程内容以适应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保证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但课题组在与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在课程建设与讲授方面,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如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等课程的教师,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动态漠不关心、信息滞后,甚至对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有较为严重的理解偏差;教案或教学课件仍沿用已经废止的法律法规、文件政策,案例陈旧过时,严重脱离当今的行业现实;如担任房屋修缮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课程的教师不了解相关文件政策、标准规范的更新,不熟悉作业程序的基础内容等。
02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师资缺乏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后可以看出,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中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物业管理相关专业是指物业管理专业、建筑类专业)的师资有36人,占师资总人数的34.95%,本专业教师还略显不足。
由于办学体制等因素,一些学校缺乏教师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的制度性安排,导致教师队伍远离物业管理实践一线,不了解物业服务企业尤其是项目管理处的岗位分工与岗位职责,不熟悉物业服务企业实际运作模式与运营情况,把握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尤其是发展趋势,没有准确理解认识物业管理的本质内涵,其自身的物业管理专业能力与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专业性要求还存在差距,需要弥补。
师资队伍不足,专任教师专业性不够,会直接反应在其所授课程的教学效果上,也就是学生能不能真正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能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物业管理工作中。当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上的不足汇集在一起,就会致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出现缺陷,不能快速有效地适应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不能满足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管理制度、评价方式起到联结、粘合的作用。课题组在“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调查问卷”中发现,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一开放性问项中就明确表达了“行业没有新教材出版,老师可参考的太少”的意见。
通过对出版社网站的搜索调查,还发现物业管理专业教材的种类也不够多,成体系的教材更少。目前,本科系列教材只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组织编写的“十三五”规划教材,包括12门专业课程,但相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所需要开设的课程来说还是少很多。高职高专教材只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更新版,出版时间太早。其他的出版社都是单一教材的出版,而且多集中在物业管理专业都开的《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管理实务》《物业设施设备》等少数几门课程。能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实施而出版物业管理专业教材的就更少了。能将物业管理融入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几乎没有,只能使用其他专业的教材,如《房地产估价》《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习、实训类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
从教材总体质量状况看,不同课程教材在内容上协调性不够,内容重叠,缺少从课程视角阐述同一知识点的专业特色;案例、法规条文、作业程序罗列严重,缺少专业阐述;典型案例分析少且针对性不强,训练习题设计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的技能实训等。
(三)课程内容与物业管理实践对接缺乏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一些程序、流程等知识内容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偏差的,甚至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体现有很大差异,教材的内容不能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进行及时更新。
其次,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缺少对物业管理市场尤其是物业服务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急需破解的难题缺乏认识了解和深入研究;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运作方式、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尤其是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等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实习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03对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强化师德建设。
各高校要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引导并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务实诚信、循法守规等职业道德素养。
2.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应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体会经验,参加行业介绍会等措施,推动教师关注物业管理实践,了解物业管理市场的实际状况,把握物业管理行业、物业服务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升自身对物业管理的理性认识,清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重点难点的确定,强化教学服务于物业管理实践的针对性,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在院校岗前培训、国内外访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挂职锻炼、社会实践激励制度,明确挂职锻炼、社会实践等与教师考核、工作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挂钩,以此推动教师注重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能力。
4.建立理论实践双强的真正“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应建立“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鼓励教师通过到物业服务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短期技术培训、考取教师“1+X”证书等方式提升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目标发展,真正实现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物业服务企业用人要求相匹配的办学目的。
5.组建兼职教师队伍。
高校可以重点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操作技能的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能工巧匠独自或与院校教师合作,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尤其是加入课程的实践教学,补充专业教师队伍的不足,改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建设需要。
(二)加强教材建设
1.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材建设体系。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两大部分,然后分析出两大“要求”对应的所需知识点,由此,推出应开设的课程,完成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项目,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材建设体系。
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材建设。
各高校还应依据岗位要求,精化、细化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与设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与职业资格的评价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各高校还要根据变化,对教材进行补充、整合、完善和修改,确保教材内容处于不断调整、充实的过程状态,使之能紧扣物业管理行业的知识脉动,甚至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各高校还可与物业服务企业合作编写教材,这样能够保证教材的工学结合特色。
3.教材内容要做到“六要”。
高校在编写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要做到“六要”,分别是:一要以岗位业务的主要作业程序为主线,按各项业务开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二要目标任务明确,将业务项目分解成具体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确定任务要点,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易于实现教、学、做一致;三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按照“有主有次、有所侧重”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重点;四要注重与实践的高效结合,在作业程序与操作技能的介绍中插入适当的案例和阅读资料,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有效联系,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五要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所选作业程序与职业岗位的实际关联性要强,确保知识关联点多面广,适于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满足开放性教学的需要;六要与职业资格认证接轨,教材内容要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确保章后训练习题题型、考试命题与职业资格考核接轨,重点评价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强化技能培训。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应该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门学科的实验实习指导书;教材建设还应考虑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进;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能够满足各种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模仿法、项目训练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其理论把握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教学课程的开发还应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具体应把握以下要点:
1.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
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邀请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工作,完善、整合现有课程,开发新课程、新教材,开发实习实训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和公开课程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对“工作过程”的熟悉与实践优势,弥补师资队伍重理论弱实践和教材、教学资源短缺的劣势,使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过程更加符合工作过程要求,形成院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课程开发模式。
2.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辩证统一,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重视物业管理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如沟通合作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使学生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还可以利用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分享此文章到: